内蒙人只看过山西人《走西口》,可没听说过内蒙人走口里。我这里就讲一个内蒙人走口里的故事吧!
听父亲讲,我们家的袓籍在武川县。民国十八年闹灾荒,爷爷带着一家七口,从内蒙古的武川逃荒到山西雁门关下、滹沱河北岸、Kaiyun网址 开云阳明堡边的一个小村时,一家姓牛的人家看见他们可怜,便腾出一间草屋来,让他们一家住下。流离失所、忍饥受饿、担惊受怕的苦命人,终于有家住了。面对如此的好心人,爷爷和奶奶带着五个孩子,给大恩人跪下磕头谢恩后,奶奶说:“从今往后,我们的孩子就是你们的孩子!”爷爷也对天起誓:“将来让我们的孩子为你们二老养老送终!”孩子们说:“今后,伯伯和婶子家的活儿我们全包了!”因为这家姓牛的夫妻身边无儿女,所以他们俩特别喜欢孩子。就这么说着哭着,两家人就成一家人了。
本来是两个人过的日子九口人来过,那简直太难了。不过当时正好是夏天,地里有的是苦菜、树叶和滹沱河边的蒲草根。爷爷和大伯一边帮着牛家种地,一边在河滩开荒种田;奶奶领着二伯、三伯、姑姑和最小的父亲,挖苦菜和蒲草根、捋树叶。然后,把别人家接济的谷壳和高粱壳碾成面,再与苦菜、树叶、蒲草根、榆树皮面,拌在一起蒸熟了吃,终于熬过了最难熬的第一年。
到了笫二年,尽管爷爷和大伯开的荒地有了收获,可也是只能够全家人半年充饥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没办法的爷爷和奶奶,只好含泪把姑姑许配给北山里的一家人,做了人家的童养媳妇,只有这样,才能既保住了姑姑的命,又能让家里少了一张嘴。在接人的那天,一家人的心都哭碎了。一直到了第五个年头,孩子们都长成劳力了,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才算勉强。
灾荒过后,一直牵挂家乡的爷爷,终于打听到家乡武川的年景和世道比较平稳了,就想回家了。在临行前的一个时辰,爷爷突然做出了一个谁也没到的决定,要把父亲留给牛家当儿子,不失信自己许下的为恩人传种接代、养老送终的诺言。可这一决定,犹如在割奶奶的心头肉呀……可面对恩人又说不出口,只好泪往心里流着,默许了。当父亲硊下叫了牛家夫妻“爹娘”后,父亲就再不姓任,改成姓牛了。牛家夫妻跪下,向忠义的爷爷和奶奶起誓:“从今往后,有我们的一碗饭,就有孩子的一碗饭;没有我们的一碗饭,也有孩子的一碗饭!遇到危险时,给孩子挡枪子、挡刀子的肯定是我们!”于是两家人就拥抱在一起哭成了泪人儿。
送出了一程后,爷爷又向牛家夫妻说:“放心吧,恩人!从今往后,我是不会再来认孩子的,我也不会让孩子来认我的。孩子就是你们的儿子了!”牛家夫妻流着泪说:“如果口外的年景不好过了,就赶快回来吧!我们这里永远都是你们的家呀……”
直到抗日战争时,已成家后的父亲,就偷偷地托在内蒙古打游击的我的舅舅,打听我爷爷一家的下落。当舅舅刚打听到爷爷一家的下落时,正准备托人捎信告给父亲时,不幸的事情发生了。
当时,作为我党的早期党员,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,就在代县师范学校读书的舅舅,已经参加了“五师”与“三女师”组织的罢课,抗议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。到1940年,在抗日战争的血与火的生死考险中,舅舅已经成为战斗在内蒙古大青山上的一名游击队长,当地老乡都亲切地叫他王队长。后来,他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,他还是一个有名的神抢手。受党的安排,他打入日军驻守旗下营的一个伪军连队进行策反工作。在策反成功后,舅舅又从大青山上返回了旗下营救他的恋人一位反战日本少女时,不幸被捕,被日军杀害后,还把舅舅的人头挂在了旗下营的城门楼上示众多日。为此,父亲寻亲的事就放了下来。
一直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,两家的老人都不在人世了,大伯才从内蒙古武川专程回到了山西雁门关下、滹沱河北岸、阳明堡边的那个小村里,找到了父亲。从此,两地的亲人就又交往起来。
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,而地处山区的武川,人们的生活比较好了,一到逢年过节时,武川的亲人们就寄些吃的和钱接济我们家和姑姑家。到了农闲时,父亲和姑姑就回武川的老家饱饱地吃上几个月的莜面、土豆和肥嘟嘟的牛羊肉。到了春节,他们准备回山西的时候,武川的亲人们又给父亲和姑姑带上些莜面、粉面和羊肉、羊油,让生活在山西的孩子们也过上个好年。一直到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,我家和姑姑家仍然还是靠武川老家的亲人们的接济过日子的。听父亲讲,他和姑姑每次回老家武川时,他们总是要带些辣椒、花椒和大料,因为武川的亲人们就稀罕这些东西,所以他们每次出发前,就像是深入敌后似的,总要精心地用塑料布把要带的辣椒、花椒和大料包了又包,再裹进行李里,生怕让人家在火车上查出来。每次提心吊胆地带到后,一半分给了亲人们,另一半偷偷地卖掉。有一次在火车上让列车员发现了,这还了得!列车员就把父亲和姑姑带到了列车长席,老实的父亲一下就傻眼了,可机灵的姑姑在临走时多了个心眼,把我哥哥的《入伍通知书》带上了,于是姑姑就拿出《入伍通知书》对列车长说:“我孩子响应党的召唤,在内蒙古旗下营当工程兵,这些东西都是给部队上带的。”才算躲过了大难一场。
现在我们都过上好日子了,可爷爷和父亲那两代亲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。而我们这第三代和第四代亲人的“口里”“口外”情,就更浓了啊!